【十年·中国观察】国潮俘获“Z世代”,中国人审美旨趣向内看******
中新社北京9月28日电 题:国潮俘获“Z世代”,中国人审美旨趣向内看
中新社记者 聂芝芯
曾经风光无两的国际知名运动品牌阿迪达斯在华业绩大幅下滑。其CEO近期坦言“犯了错”。
“如今的中国消费者,喜欢(产品)有一种‘中国的感觉’。”他说。
这种“中国的感觉”正在塑造一股被称为“国潮”的新风尚,风靡中国社会并传至海外。
运动品牌植入苏绣等中华美学元素后,摇身变为时尚青年抢购的潮品;六百岁故宫推陈出新,“朕的心意”月饼、宫廷色口红等文创精品刷爆年轻人朋友圈;“中国智造”产品,凭着过硬的质量和高颜值,收获一波波“铁粉”……
国货热销、国风流行、国潮涌动,以“中国元素”为内核的这股社会风尚,折射出中国人消费偏好之变;深一层看,背后更是“东方式”审美旨趣的回归。
资料图:2021年9月7日,北京,服贸会文旅服务专题展上的故宫角楼巧克力月饼吸引观众。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曾经,永久、回力等国货老牌子代表实惠耐用和一个时代的时髦;改革开放后,高档“洋气”的外国品牌涌入,人们以追逐“洋品牌”为荣。进入新世纪,本土品牌苦练内功、逐步崛起,国货消费热潮勃兴。
顺着时间轴看,中国人消费与审美可谓经历了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及至“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再度回归和螺旋式上升。
从2011年到2021年,“国潮”相关搜索热度10年间上涨528%;中国消费者在网购平台每买10件商品,有超过7件是国货;近八成中国消费者偏爱国产品牌……大数据佐证了“国潮”热度。
陆续步入社会、作为新兴消费力量崛起的中国“Z世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正是国潮旋风的重要塑造力量。相关调查显示,“Z世代”对“中国红”元素产品情有独钟,国潮品牌与年轻人“双向奔赴”。
资料图:2020年8月1日,“大白兔冷饮店”主题展亮相成都。老字号国民品牌大白兔集中了五大主题IP装置,汇集童年经典记忆、国潮时髦元素、趣味互动和潮流消费于一体,吸引当地民众前来品味儿时味道。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喜欢囤鞋的北京青年王悦发现,身边的朋友们,非耐克、阿迪达斯不买的人少了,穿李宁、安踏的多了。
旅居加拿大的程女士感叹,欧美化妆品代购“不像过去那么火了”,借社交平台推荐精致又平价的东方美妆,正成为中国女孩新时髦。
买国货、用国货、晒国货已成“Z世代”社交不可或缺的部分。熟悉新媒体、智能手机的这代人,既从社交平台获取灵感,更新对传统文化、东方美学的认知,也通过社交平台分享国潮消费体验,寻找“同好”与归属感。
“国货质量挺好的,设计具有中国风,能展现品味和个性”,代表了国潮青年的心声。这也折射出中国“Z世代”消费与审美的代际特点:不唯大牌,注重实用,同时兼顾颜值和文化内涵。
这正呼应了“国潮”趋势的灵魂——“国”,代表着中国元素、中国风格、中国审美等文化层面的内容。它不仅指印章、水墨这些中式符号,也指符号所传递的中国哲学与价值观。
资料图:2019年12月27日,众多古装爱好者在故宫博物院内拍照留念。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北京冬奥吉祥物冰墩墩荣登“国潮顶流”,在于这只大熊猫“很可爱也很中国”,传递出中国人待客的那份和气;中国留学生穿着国潮卫衣走在外国街头,感受方正汉字“独一份的潮范儿”;《洛神水赋》《只此青绿》等经典演绎,让现代人惊叹中华文化之大美……
原来,传统的东西不意味着“老土”,而是可以很青春、很时尚;也不意味着深藏在博物馆里,而是可以渗透进人们的日常。
弥散在衣、食、住、行、用、玩各个领域的国潮风尚,契合中国人渴望文化认同、审美共鸣的内在需求,也为中华文化、中华美学重新被发现、被激活提供了契机。
资料图:2022年1月12日,北京冬奥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亮相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路(北中轴路),吸引路人拍照留影。中新社发 郭俊锋 摄2021年一份社会调查显示,70%以上的受访青年认为国潮增强了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并能通过国潮感受到传统的熏陶。
英国《金融时报》曾在报道中指出,外国品牌过去代表着优越的西方生活方式,但现在,中国消费者对China style(中国风)更有信心了。
曾经,中国人步履匆忙、不停追赶外面的世界;走过千山万水,愈加发现“外国的月亮不一定比中国的圆”,触动中国人心灵的诗意与浪漫,原来就在自身文化的母体之中。
被唤醒的东方式审美,滋养着国人,也带给世界新鲜感。自信优雅的“中国妆”受到亚洲女孩追捧,日本媒体预言“华流”即将席卷世界,外国“网红”对中国互联网产品爱不释手,欧美品牌“借用”国潮元素……正所谓,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国潮”是什么?有人说,这不过是商业和消费现象;有人说,这关乎中国人的审美和文化;还有人说,这是国民心态的投射。
“国潮不仅是国货之潮,也是国力之潮,更是国运之潮。”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这样认为。(完)
春节文化盛宴五彩斑斓****** 兔年春节前后,国内电视台和网络平台等制作、播出了数十台春节联欢晚会和特别节目,精彩纷呈,热闹欢腾,吸引了海内外众多观众的目光。 凸显团圆和温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说,这些晚会在策划之初,就希望以浓浓年味凸显团圆的意义,厚植家国情怀,以关怀民生的内容和凝聚丰富意蕴的视听手段抚慰大众心灵,提振时代精神。 1月22日大年初一当晚,约有10台省级春节联欢晚会齐贺新春,湖南卫视等播出的《四海同春2023全球华侨华人春节大联欢》(以下简称“湖南华人春晚”)独树一帜。总导演邹志勇、刘樱表示,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后,人们特别渴望相见、团圆,所以这台晚会确定了团圆、欢快的整体基调。晚会邀请多位海外华侨华人同胞来到现场,有在法国围棋队长期任教的教练,有创立东非第一家电商平台的海外创业者,还有发展华文教育的泰国华文教师公会负责人。几位海外建设者代表也回国参加晚会,他们是建设卡塔尔世界杯场馆的工程师、巴基斯坦杂交水稻订单项目主管和“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匈塞铁路的工程技术人员等。 《2023川渝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川渝春晚”)重在呈现川渝两地血脉同源、文化同心特质,展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诠释“川渝一家亲,欢乐幸福年”的春节氛围。 兔年春节前后,河南卫视10台晚会闹新春,其中《欢乐春节 和合共生音乐会》《中国杂技大联欢》和《“卯”足劲头弄春潮——2023河南春节晚会》(以下简称“河南春晚”)更吸引眼球。尤其是河南春晚,以10余个节目打造了一场台上台下大联欢。总导演陈雷说,这台充满欢声笑语的晚会让观众享受简单直接的快乐,体会细腻丰富的情感。 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从美食到美景,从民歌到民俗,从传统非遗到新国潮,这些晚会将各地的地域人文符号囊括其中,并以此延伸,与城乡百姓生活同频共振,各具特色。 《2023辽宁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辽视春晚”)发挥喜剧特色,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坚持供给“快乐”,聚焦百姓“幸福梦”,充满欢乐与温暖,展现东北人民热情、豪迈、幽默、淳朴的精神气质。 当红相声演员、相声界前辈、新晋喜剧人、知名歌手等齐聚《2023天津卫视相声春晚》,通过相声、小品、素描喜剧等多种形式的混搭,展现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观众送上一场欢乐盛宴。 此外,川渝春晚在演播室打造了生机腾腾的小吃街、沉浸式茶馆,以川剧戏歌、散打评书传递川渝人民的真诚和热情;东南卫视《山海福地·福气来——2023福建新春福气夜》(以下简称“东南春晚”)引入影视叙事手法,聚焦福建的生活之美和文化之兴;《2023遇兔呈祥大湾区——广东卫视春节晚会》(以下简称“广东春晚”)演绎了优美动听的粤剧和最近在网络上火爆一时的“英歌舞”,备受关注。 “炫”出传统文化与时尚味道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内涵的节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和纽带的节目,更易引发观众情感共鸣。这些晚会致力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时尚表达,展现年轻化的地域印象。 湖南华人春晚上,琵琶演奏家方锦龙、二胡演奏家金玥联袂湖南卫视虚拟数字主持人小漾,共同带来一首既传统又时尚的《市集》;川渝春晚将《康定情歌》《赛马》搬进“川渝茶馆”,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合奏出巴蜀韵和“国际范儿”;河南春晚以改编自热剧《梦华录》的《新东京梦华录》,上演“相声+歌舞”的“宋朝奇遇记”。 晚会上,一些戏曲节目的编排令人耳目一新:《2023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大戏看北京之梦中人》把戏曲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充满故事性;河南春晚的《一曲六百年》以情景化演绎方式,重现戏曲艺术从明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回归京剧、昆曲、豫剧的演出舞台;湖南华人春晚的《最忆梨花开》邀请梅尚程荀四大名旦传人表演戏曲名段,并在荧屏首次聚集4位京剧大师的戏装、画作等进行展现,戏迷们拍手叫好。 中华文化的丰厚内蕴还成就了多个优秀舞蹈节目:辽视春晚的乐舞《散乐图》取材于辽代壁画,生动再现了辽沈大地的灿烂文化和多民族融合发展的深厚积淀;湖南华人春晚上,4位青年舞者表演的《迦陵频伽》让敦煌壁画中人首鸟身、步步生莲的妙音鸟“活”了起来;广东春晚的《锦鲤戏莲》结合水上杂技和水中舞蹈,张扬了意象隽永之美、形式新颖之美和文化自信之美。 国风说唱也佳作频出。宝石老舅的《山河图》船政版,热情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制造东南春晚高燃惊喜;GAI(周延)以国风说唱演绎川江号子,体现巴蜀文化魅力;歌手拉丹珠、陈香水等的《说唱看湖南》带观众感受了拥有厚重古色、炽热红色、盎然绿色、亮丽夜色的“四色”新湖南。 海外传播出新出彩 这些晚会大部分在电视台和互联网平台进行了直播,让海内外华侨华人寄托对故土和亲人的情感,也进一步扩大中国春节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 河南春晚总导演之一、执行策划之一徐娜介绍,河南春晚在中国日报客户端等5个平台累计浏览量破500万次,收看群体重点覆盖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等。 辽视春晚邀请世界太极拳冠军杨德战和他的团队站在大鼓上表演太极,被新华社脸书和推特报道后,引发外国网友的“围观”和点赞。一位美国网友留言评论道:“中国从未停止培养世界级高水平运动员,也从未停止过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他们一直尽可能地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邹志勇、刘樱说,今年湖南华人春晚在海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给他们带来意外之喜的,是晚会上播放的短片《我在海外过春节》。短片邀请很多海外博主记录他们如何花样过春节,其中有留学生在法国用民族乐器演奏新春音乐,有百岁老人在澳大利亚和“华三代”孙女一起写书法,有美国华人家庭做一桌天南地北风味的年夜饭招待五湖四海的朋友等。他们参与湖南华人春晚后很兴奋,通过自己的媒体平台再次传播这台晚会,真正做到了大小屏联动。 冷凇认为,春节联欢晚会和特别节目弘扬了中华文化,凝聚了华人情感,促进了文明互鉴。将至已至,未来已来。观众们享受完这一场场文艺盛宴之后,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再次开启奔向美好生活的新征程!(本报记者 苗 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2月03日 第07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